赤湾炮台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当时福建提督杨琳调任广东巡抚。
他主持修建沿海炮台、城垣、防地等军事设施共126 处,其中炮台26 处,赤湾炮台是其中之一。
据记载,赤湾左、右炮台设兵数千名,生铁炮6 位,另有12 门大炮被称为“佛郎机”炮,是西式武器,其制法是北宋时由广州传入的。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曾重修赤湾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领兵在伶仃洋上击败英军;赤湾炮台曾为林则徐禁烟立下汗马功劳。赤湾左炮台位于“临海山梁扼三面之险”的蛇口半岛顶端,分东、西两侧钳制赤湾港,雄视伶仃洋面。
炮台挺立在海拔170 米的鹰嘴山头
石头山建炮台是一绝。
《出嘉峪关感赋》
清代 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林则徐是清代杰出的诗人,关于他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多言。诗人曾在58岁时被贬谪到新疆伊犁,当他从浙江镇海出发,经过千里跋涉,路经嘉峪关时,忽然间心潮澎湃,于是便驻足观赏,同时也赋诗记录。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二
清·林则徐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庐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自古以来,赤湾地理位置重要,据史书记载,古代船舶往来广州与南洋诸国,皆经此地。
《新安县志》载:“夫军政,莫急于边防;而边防,莫重于海徼。县治面俯大洋,如急水、佛堂、独鳌、小三门、大屿山诸隘,皆出海所必经也。其东则屯门、辋井,其西则鳌湾、茅洲,而南头一寨,则为虎门之外卫,即为省会之屏藩,尤为扼要。”而赤湾,上通虎门广州,下达远海五洲,正是外卫屏藩之地。
从明代起,官府已在赤湾附近的南山设置墩台以防海盗。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朝廷又在赤湾地域设水兵军寨“南头寨”。所辖汛营有六处:佛堂门、龙船湾(以上两处均在今香港境内)、洛格(今大鹏半岛)、大澳、浪淘湾、浪白(今中山市),东面与惠州碣石寨衔接,西面至香山地区。
清代东莞所最重要的炮台,位于南山区赤湾村东鹰嘴山上,为东莞守御千户所(南头城)之前哨,与赤湾右炮台遥相呼应。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长26.2米,宽15.5米,高4.5米。上部青砖砌成,底部石块砌筑。内原有营房7间,现已毁。
《广东海防汇览》一书谈及大屿山时,写道:嘉庆22年(1817年),“总督蒋攸铦饬候补知府彭绍麟查勘该处,孤悬海外,为夷船必经之所,又有大澳、东涌二口可收口泊船。二处亦俱有村落,居民稠密。其东涌向无汛房,惟大澳口原设守兵十三名,虽有鸡翼角炮台,派大鹏营千总一员,带兵四十名驻扎防守。但地势阔宽,距东涌、大澳口遥远,势难兼顾。请在东涌口添设建汛房八间,围墙五十丈,抽拨大鹏营外委一员兵丁二十名分驻。并请在大澳口西面近左右村二处各建垛墙四十丈,北面汛房后亦建垛墙四十丈,以备随时添兵架炮之用。从之”。再据《广东通志》,该年“又于东涌口石狮山脚,建炮台二座,兵房七间,火药局一间”。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政府将大鹏营分为左右二营,右营驻在新建的东涌所城,派守备一员驻守,加强了大屿山的防御力量。
深港地区地处南海之滨,扼珠江口入海通道,为千年商埠广州的主要出海口,以及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清嘉庆版《新安县志 海防略》这样描述:“南头为全广门户,控制蛮夷——盖番船直达澳门,而澳门至省则水浅不能行,必须由大屿山经南头直入虎门,以抵于珠江。”随着近代科技与工业技术的发展,船只越来越大,南头附近的航线越加重要,这里逐渐成为中外通商、外寇入侵的必经之地、首选之地,当然这里也成为我国的军事防卫重点。明正德八年(1521)正是在这一带打赢了屯门海战,为中国反殖民反侵略战争首战。
从唐代在南头城东南设立屯门军镇开始,历朝历代都着力在南头附近打造一个坚固的珠江口防御体系。赤湾可以说是南头这个“全广门户”的门槛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为这个防御体系的中心阵地之一。
宋代在南头城西北设立固戍角寨,明洪武二十七年,在南头城开建东莞守御千户所,以该守御千户所为中心,明代设置墩台6座,其中之一为赤湾墩。明代在建设千户所时,又在南头建立水军基地——南头水寨,万历十九年(1591)南头水寨改设参将,最高兵力共计2008名,在南山、赤湾设立了炮台,派兵驻守。
鸦片战争前夕,英军曾试图以今深圳附近海域为突破口,打开中国的南大门。
但英勇的新安营官兵同仇敌忾,岸上炮台和海上水师战船紧密合作,先后八次打退来犯的英军。其中著名的穿鼻洋海战在赤湾以西虎门口南面的外穿鼻洋打响。
然而,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率领下抵达珠江口外海。新安县军民虽严阵以待,但英“东方远征军”到达香港海(今维多利亚港一带)后却未贸然进犯。
随即北上侵犯厦门,攻陷浙江定海,7月底打到了北京的门户—天津大沽口,天津大沽口没守住。
1841年1月7日,英军又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1月26日,英军抢占香港岛。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
炮台挺立在海拔170 米的鹰嘴山头。
在左炮台的树丛中,掩映着一处哨站,据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东南沿海诸岛还未得到解放,当时的部队就驻扎在赤湾天后宫里。
左炮台三面临海,山势峻峭,只要站在鹰嘴山之巅,整个赤湾半岛尽收眼底,于是部队决定在这里设立哨所。哨所里有架体形硕大的望远镜,像不眠的眼睛,时刻警惕地注视着伶仃洋海面。当时战士晚上一般都是和着衣服睡觉,枪就放在身边,子弹是上了膛的。
改革开放之初,赤湾左炮台仍被列入军事禁区。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左炮台的军事战略地位逐步淡化。
1997 年香港回归后这里便全部解禁。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哨所,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被保留在鹰嘴山上。
赤湾炮台
作者:周保民 来源:《南山掌故》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7-21 280 人已围观
第二个企图占据赤湾的西方列强是荷兰。1601年,荷兰两艘战舰闯入深港沿海,声称要与中国通商贸易,遭广东海道拒绝,占据澳门的葡萄牙人也不许他们登陆。两广总督戴耀集结南头东莞守御千户等沿海舟师,“伏二十里以观其变”,荷兰人只得怏怏而去。1603年,荷兰两艘战舰向澳门发炮轰击,抢掠并焚毁一艘武装商船,派特使抵达广州,要求通商,又一次被拒,荷兰海军司令麻韦郎率领舰队再次进逼深港沿海,却被台风刮到了澎湖岛。1622年,荷兰15艘战舰,共计2000余名官兵(900名荷兰人和1100名马来亚、日本雇佣兵)再次闯入中国沿海,大败后驶入澎湖,放舟外洋。一年后,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天启三年(1623),红毛彝阑入,大船二只,帆樯蔽空,由佛堂门入,泊庵下。知县陶学修亲率乡兵,持兵器,往溪西等处防守,乃去。”(见《新安县志·防省志·寇盗》,“溪西”为今赤湾一带)又一年,即天启四年(1624),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赤湾港
曾于1985 年对炮台进行修复。左炮台坐北朝南,分台体和围墙两部分。围墙长26.2 米,宽15.5 米,高3.78 米,台高4.5 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