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客家围堡《鹤湖新居》高高的角楼,小小的人头

398 18
钦州论坛
1楼

《游~鹤湖新居》

补拍《鹤湖新居》在出发,4月27日下午3点达到,天阴光线昏暗,相机快门慢,片子有点糊,片子有陈旧感,这正是俺要的感觉。

小人书里数城楼,高高的城墙,小小的人头。外围梯形,内围呈方形,内外围双城墙,八座碉楼。前宽165.9米,后宽111.6米,加上禾坪、月池等共2万5千平,共计300多间房,能住一千余人,是深圳最恢宏的围楼。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鹤湖罗氏的开基祖罗瑞凤从广东兴宁墩上迁居深圳龙岗。 [13]

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罗瑞凤始建鹤湖新居,历经罗家三代人,一共用了40多年的时间,

清代道光年间(1782年-1850年),鹤湖新居整体建成。

1996年,鹤湖新居被辟为深圳唯一的民俗类专题博物馆——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龙岗区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展开修缮保护鹤湖新居工程。

1,

拍摄行走路线

2,

有四层楼高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鹤湖新居正门楼内有仿牌坊式建筑,正面书“亲仁犹在”四字,周边遗留星星点点色彩鲜艳、造型精美的瓷雕。

17,祠堂正门口的“大夫第”匾额,是道光皇帝赐予罗瑞凤第三代子孙罗兆熊的

18,正门楼内有仿牌坊式建筑,背面书“聚族于斯”四字,

19

2楼

8个角楼

“外翰第”即是有地位的文翰人家的外衙

0 引用 只看TA
3楼

角楼还没修好

0 引用 只看TA
4楼

从山上伐的木头,那时的山上这种木头很多

0 引用 只看TA
5楼

0 引用 只看TA
6楼

0 引用 只看TA
7楼

鹤湖新居祠堂正门口的“大夫第”匾额,是道光皇帝赐予罗瑞凤第三代子孙罗兆熊的,他遵循家族读书取仕的发展要求,学而优则仕,当上了广州府儒学正堂,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长,在职期间,适逢洪灾,他为灾民奔走一线,并大把捐钱捐物。罗兆熊的做法被朝廷得知后,深为感动,于是皇上亲自予以嘉奖。

0 引用 只看TA
8楼

广州府儒学正堂,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长

0 引用 只看TA

异椰 点评:学到知识

9楼

0 引用 只看TA
10楼

0 引用 只看TA
11楼

     客家如歌!

0 引用 只看TA
12楼

鹤湖新居集生产、生活、防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龙岗罗氏家族曾在此聚族而居近200年。

它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交融,凝结了深港地区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被誉为“客家建筑的活化石”“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鹤湖罗氏是南粤客家人成功创业的典型,其创业过程、儒商特征、传统观念、家族发展历程等对深入研究古代客家文化有重要价值。自瑞凤公南迁龙岗至今,鹤湖罗氏已传十一代,分别为瑞、延、兆、晋、裕、济、德、传、嘉、庆字辈,子孙遍及海内外。

0 引用 只看TA
13楼

0 引用 只看TA
14楼

鹤湖新居的内围横屋,有一组用贝壳磨制而成的窗户──海镜窗。

海镜窗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的一种用打磨成薄片的蠡壳(贝类的壳)代替窗纸制作而成的窗屏。海镜窗具有“透光不透亮”的特点,阳光通过海镜窗,过滤掉紫外线,形成温和典雅的七彩虹光,既不刺眼还能防止家具因晒伤而褪色。

这组海镜窗是一所房屋明间大门上部的通花窗,满堂四扇,总长二点五二米,高一点七二米。木质菱形格窗框内嵌海镜壳磨片,拭去上面的灰尘,状如鱼鳞的壳片在陈旧的木窗框中闪烁,间或现出七彩虹光,贝壳特有的冰裂纹片片不同。

0 引用 只看TA
15楼

0 引用 只看TA
16楼

0 引用 只看TA
17楼

0 引用 只看TA
18楼

学到知识

0 引用 只看TA
19楼

0 引用 只看TA
1/1
  • 1
返回顶部
一起来拍砖
微信长按二维码进行分享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