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有些日子了,三月那倾城的春光,蒲葵不由得靓丽起来。平时不屑瞅见的蒲葵,勾起俺一段少年时光,端详半刻后下定决心,拍摄下来留做纪念。
早年,传教士辨认不了椰子,登上岛时写的书,名字便叫《棕榈之岛》。海南岛上棕榈不多,蒲葵更近乎孤本,在俺课室后窗外,唯独有一颗。
在街头晃荡日子久了,大人便说该上学堂了,学堂不远十五分钟便到,由天主教堂改装而成,学堂门口的小尖顶还在,小尖顶下的房间挂个大笨钟,有个老师每天爬这三楼的木梯,不过睡得也安稳,大笨钟在没响过。
老师眼里多余的人坐后排,后排窗外的棕榈,不碍事也有点多余,长在墙边,葵叶盖住瓦房顶。
俺瞅它春去秋来了,三个轮回了,书读得烦闷,也就格外注意这蒲葵,象个老邻居。也是这个季节,也是这般诱人,古人说“秀色可餐”。有个黑鸟,每天就餐两次,既然鸟能吃,寻思俺也能吃,俺不羁的心,隐隐萌动。
三年级的俺,心野能蹦能跳,谋划一番。趁老师转头黑板,遛出课室后门,支撑上半截矮墙,再登瓦屋顶。上午10点半的太阳,屋瓦坐实有点热,摘几颗入口,果汁并不清凉,不苦不甜有点涩,不像外表那般诱人。
个别同学察觉,扭过头看,跟着齐刷刷全扭头,俺承认他们是遵守规则的人,现在还记得他们的异样眼神。最近很流行这说辞,二流企业遵守规则,一流企业制定规则。在社会待久,棱角磨平了,再无制定规则的勇气,有些事情需等到后来,才慢慢明了,后来鸟拍多了,才明了黑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乌鸦”。
闲来泛起当年事,想必六一快到了。
小巷民居,是城市喧嚣中的一抹宁静。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斑驳的墙壁和岁月磨砺的木门。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有心人的倾听。
晨光初破,第一缕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湿润的石板路上,为小巷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老人们手持拐杖,缓缓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晨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安详。孩童们则追逐嬉戏,银铃般的笑声在小巷里回荡,为这古老的民居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午后,阳光变得慵懒,小巷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饭菜香。主妇们忙碌于厨房,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此起彼伏,那是家的味道,温暖而熟悉。偶尔,一两声狗吠或猫叫打破了这份宁静,却更显得小巷的和谐与宁静。
傍晚时分,夕阳将小巷染成了橘红色,家家户户的灯光逐渐亮起,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回到这个温馨的港湾,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小巷民居,就这样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