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这个城门走出三个超级城市

603 20
钦州论坛
1楼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东莞,香港、深圳、县治在南头古城。

唐至德二年(757)县治从宝安南头移至到莞城,随之沿用400年的宝安更名为东莞县,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南头古城设立东莞守御千户所。

明万历元年(1573年),析东莞县南部,7608户,33971居民,置新安县,设治所于南头古城。

1841年以来,先香港岛,再九龙半岛,又新界,英国人分三次割让新安县深圳河以南部分。

1914年因新安县重名改回“宝安县”,1953年宝安县治从南头古城搬到深圳墟,1979年撤县设市,以县治深圳墟为名,改称深圳市。

现如今,东莞1048万人口,香港750万人口,深圳1766万人口,一门出三个超级城市。

2楼

0 引用 只看TA
3楼

洪武二十七年(1394),东莞守御千户所的位置定在东晋南朝时期宝安县旧址即宋代东莞盐场官署的北侧,明代东莞县第十都的“南头城”(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南头城是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至三国筑有司盐都尉垒,也是唐设屯门镇、宋设屯门寨的所在地,今南头古城宁南门上的“岭南重镇”四字原为清代康熙年间知县靳文谟所题。

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在地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山坡,自然地形如城池,士人称之为“城子岗”。所城的城墙围成不规则的椭圆形,外面砌以大砖,中间为夯土,所城与子城周长五百七十八丈五尺(约1800米),高二丈(约6.2米),上宽一丈,底宽二丈。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曰聚奎,西曰镇海,南曰宁南,外曰迎恩,北曰拱辰”。城楼4座,敌楼4座,警铺25间,雉堞1300个,水关2座,吊桥3座,一在东南角,一在西南角。

城内驻兵名额按规定为1120人,所城初建时是按规定派驻的,以后有些变动。守城军官中最高指挥为正千户1 人,以下有副千户7人,百户16人,镇抚1人,吏目1人,司吏1人。

所城的外围还修筑六座墩台,分别为岗墩、赤湾墩、伏涌墩、嘴头墩、赤岗墩、鳌湾墩。每墩设“瞭守旗军”5人,由东莞守御千户所分拨。墩台是人们常说的烟墩或烽火台,是东莞所城的重要耳目,在险要海湾附近的山头上,可监视辽阔海面,遇到重大敌情就要燃放烟幕报警,及时做好防御或出击的准备。

赤湾墩地理位置险要,站在墩台上,周围海面、岛屿与南头半岛一览无余。赤湾墩与附近的赤湾炮台相互呼应,形成一个防御体系。明嘉靖三十年(1551),海盗何亚八引番夷,集亡命之徒流窜广东沿海等地,与明军激战南头烟墩,明军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南头墩。后来,由大鹏守御千户所千户升任南海卫指挥使的李茂材率军剿灭何亚八,保得南头城安然无恙。

0 引用 只看TA
4楼

0 引用 只看TA
5楼

孙吴迁都武昌,史载“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

时任荆州牧的陆凯上疏: [32] 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沈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臣闻翼星为变,荧惑作妖,童谣之言,生於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 臣闻国无三年之储,谓之非国,而今无一年之畜,此臣下之责也……自从孙弘造义兵以来,耕种既废,所在无复输入,而分一家父子异役,廪食日张,畜积日耗,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

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所在长吏,不加隐括,加有监官,既不爱民,务行威势,所在骚扰,更为烦苛,民苦二端,财力再耗,此为无益而有损也。原陛下一息此辈,矜哀孤弱,以镇抚百姓之心。

此犹鱼鳖得免毒螫之渊,鸟兽得离罗网之纲,四方之民繦负而至矣。如此,民可得保,先王之国存焉。

由于长年征战,国库空虚,孙吴迁都武昌后,经济问题更为突出。食盐关乎国计民生,官吏每月食盐均有定量供应, [33] 而百姓食盐必须以实物米交换,称“盐价米”。 [34] “盐价米”也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另外,孙吴行军打仗,有“督军粮都尉”专司后勤补给, [35] 永安六年( 263 年)交州之乱后,孙吴多次长途远征合浦,军粮如果依赖武昌供给,不仅路途遥远,得不偿失,而且早在西汉,珠江口东侧的番禺县东官场就是海盐生产地, [36] 就近取材,年收盐利以赡军,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

因此,甘露元年( 265 年),孙吴也在广州的南海郡番禺县增置司盐都尉,治于今深圳南头,用以统辖南海的食盐生产。

0 引用 只看TA
6楼

宝安县至少在永初年间所修的《山川古今记》就已经存在了。又,徐爰所修《宋书·州郡志》始于晋义熙元年( 405 年),而何承天所修《宋书·州郡志》始于三国黄初( 220-226 年),止于元嘉( 424-453 年),三书中东官郡下未注明设置时间。

[ 唐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岭南道一》“广州东莞县”条记载: [69] 东莞县,中,西北至州三百里。本汉博罗县地,晋成帝咸和六年( 331年)于此置宝安县,属东(莞)[官]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至德二载,改为东莞县,取旧郡名也。 则宝安县与东官郡同时设置。

但是, [ 北宋 ] 乐史《太平寰宇记》误认为,东晋义熙( 405-418 年)中才分立东官郡,以宝安县属东官郡。 [ 南宋 ]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州》“县沿革”目详细考证: [70] 东莞县,中下,在州东南三百里。《寰宇记》按《南越志》云:“水流入海,帆道三日至东莞。汉顺帝时属南海(县) [郡]地。”《元和郡县志》云:“晋成帝咸和六年置宝安县,属东莞郡。”

《宋志》“东官太守治宝安县。”而《南齐志》东官郡有宝安而治怀安,《元和志》又云:“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故《隋志》广州南海郡下有宝安县。《寰宇记》云“隋立宝安县”,然宋、齐《志》东官郡下已有宝安县,则宝安县非置于隋也。《唐志》云“本宝安,至德二年,更名东莞。”

[ 清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广东二》“广州府东莞县”目记载: [71] 宝安废县, [东莞]县南二百五十里。本东官盐场,三国吴甘露(二)[元]年,置司盐都尉于此。晋改置县,并立东官郡,亦曰东官城。隋郡废而县如故。唐至德二载,移县于到(浦)[涌],即今县治也。明洪武三年,改筑新城。其废县亦曰城子冈,地平旷,[东莞]千户所置于此。

0 引用 只看TA
7楼

三国吴甘露元年( 265 年),在今深圳南头设立司盐都尉,筑城驻守;

东晋咸和六年( 331 年),从南海郡分立东官郡,并立宝安县,东官郡、宝安县均治于今深圳南头,由此开始了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

深圳古代城市的崛起,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在南北对峙的六朝时代,司盐都尉、东官郡发挥了重要作用,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0 引用 只看TA
8楼

《太平寰宇记·广州·南海县》记载,“东官郡有芜城,即吴时司盐都尉垒。”

崇祯《东莞县志·地舆志》记载:“吴甘露间,始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场名‘东官’,谓东方盐官。”

司盐都尉垒是深港地区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城市建设。

嘉庆《新安县志》记载:“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东官郡于(东官)场之地,治宝安,即今东门城外城子冈”。到了南朝萧齐时期,东官郡的郡治由宝安县迁移到怀安县,南头结束了东官郡城的使命,不过作为宝安的县城还在。南朝末期,原来的东官郡城逐渐荒废,后被称为“芜城”,意思就是荒废了的城池。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改名东莞县,县治也迁到了到涌(今东莞莞城),南头再次成为县城则要等到816年后的万历元年。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洪武二十七年八月》载:“甲戌,命安陆侯吴杰、永定侯张铨等率致仕武官往广东训练沿海卫所官军,以备倭寇。”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东官郡、宝安县治所附近(今南头)开筑东莞守御千户所城,这便是现在的南头城的起点。

东莞守御所署设在城内永盈街。所城并不是孤立的,在城外险要处还设有六处烟墩、冈墩、赤湾墩、伏涌墩、嘴头墩、赤岗墩、鳌湾墩,作为所城的耳目,遇敌情则以烟墩通知,以便早做好防守及进攻准备。

万历元年(1573),在南头乡绅的请愿下,朝廷同意析东莞县设新安县,辖东莞县南部,以东莞所城为驻地。首任知县吴大训就任后,加固东莞所城,并认为“北门当县治之背,地脉非宜,塞之”,只开通东西南三门。

0 引用 只看TA
9楼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屯门镇,镇治设在今天的南头古城内;唐至德二年(757年),沿用426年的宝安县易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至今东莞市境内,南头古城由行政中心转为海上交通门户和军事要塞。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中央政府在南头地区设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即现代的南头古城);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从原东莞县分出民户7608户,男女共33971口,官、民、灶、僧等田地、山塘共2911顷多,立新安县(辖今深圳、香港)。

清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为防止郑成功反清,禁止沿海居民接应而下令“禁海”和“迁界”,新安县被撤销。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复置新安县,治所在今南头古城。

0 引用 只看TA
10楼

自南朝齐以后,东官郡太守已与深圳无关,但宝安县仍归东官郡管辖。

宝安县至唐至德二年(757)改名为“东莞”,名取自旧郡名“东官”之同音字,“官”改“莞”,也因当时当地的“莞草”很出名,县治也迁到涌(今东莞县城)。从此,历时426年之久的宝安县改名为东莞县,自东晋至唐的历任宝安县令全部失载,无可查考。

综观以上东官郡太守或东莞太守,从东晋至南朝刘宋,都是要紧的一个郡,不少广州刺史、交州刺史都曾任过东官太守。当时的东官郡实为广州的门卫郡之一,是广州的水路前哨和门户。

深圳,古称宝安,曾为东官郡治和宝安县治。2001年11月至2002年4月的南头古城南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三国吴国时期的古城壕,证明南头在三国时期就建立了小城,后六朝沿用,与史籍所载吴甘露元年(265年)建司盐都尉垒“芜城”是一致的。晋沿吴制,设官管理,但改盐官为郡一级的行政官员,这就是深圳古代历任东官郡太守的由来。

0 引用 只看TA
11楼

0 引用 只看TA
12楼

1858年11月,英军三千余人乘兵船驶近南头城,新安知县王寿仁率官兵、乡勇等,在东、西、南城门外御敌。英军集中火力将西门城墙轰缺数丈,于缺口处涌入城内,纵火焚烧民房、署衙、火药局等。王知县率兵勇折回城内,与英军展开巷战,终将英酋击退。这便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南头保卫战。南头古城得以保存,只是,西面、北面自此缺失两块。

0 引用 只看TA
13楼

0 引用 只看TA
14楼

长知识了,谢谢楼主

0 引用 只看TA
15楼

0 引用 只看TA
16楼

0 引用 只看TA
17楼

东晋,立宝安县。唐,更名东莞县。宋,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

明,将东莞县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 [7]。

1985年9月,东莞县改设为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

1988年,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7],是中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 [2-3]。

0 引用 只看TA
18楼

0 引用 只看TA
19楼

0 引用 只看TA
20楼

0 引用 只看TA
1/2
返回顶部
一起来拍砖
微信长按二维码进行分享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