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梓黄氏二世祖,为居中公(公元1638-1709年),是一世祖黄朝轩的长子。
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居中公携家眷开辟坑梓,在阿婆叫沥河上游的老坑西坑村择地开基立祠。西坑村黄氏宗祠被称为“老祠堂”,又称“洪围”,为“坑梓黄”的总祠,是深圳市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客家宗祠与住宅合一的围龙屋。
经过300多年发展,“坑梓黄”后裔人丁兴旺,至今已传宗接代至十六世,达数万之众。
深圳地区现存168座客家围,其中龙岗区113座、坪山区53座、大鹏新区2座。而坪山“坑梓黄”家族所建的客家围达30多座,主要集中在坪山坑梓阿婆叫沥河、大沥河流域。
如顺着阿婆叫沥河而下,沿河分布有松子坑围、吉龙世居、盘龙世居、洪围(黄氏宗祠)、龙围世居、秀山世居、秀岭世居、新乔世居、新隆世居、龙田世居、龙湾世居等10多座黄氏客家村落,仿佛一串“围屋项链”。
1
2
3
4
5
6
7
8
9
黄氏始祖朝轩公在清初“迁海复界”后由惠东迁来龙岗,在坪山建黄氏宗祠。其子居中公于康熙三十年(1691),携三子迁居坑梓,先在老坑建黄氏宗祠,并逐步发展,先后在坑梓镇建立了数十座大型围屋,成为当地望族。
坑梓黄氏的民居沿河分布,上游是老坑“黄氏宗祠”,顺水而下有黄氏历代后人修建的“龙湾世居”(1781年)、“龙围世居”(1800年)、“秀山楼”(1830年)、“龙田世居”(1830年)、“龙敦世居”(约1850年)、“松子坑大围”(约1860年)、“盘龙世居”(1860年)、“吉龙世居”(1888年)和“井水龙大围”等十六七座大型围堡式民居。
随着人口与经济实力的增长,黄氏又向坑梓东部大沥河流域拓展,在坑梓30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沿两个水系,黄氏先后建成近40座大中型围堡。
从图9便可见,洪围处最佳位置,背靠尖峰岭,再后就是群山环绕的松子坑水库,淡水河与坪山河在前面3公里处相交。阿婆叫沥河象金腰带环抱从村前流淌。
洪围比较简陋,可拍摄的地方不多,应了那句老话:发财不发丁,发丁不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