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拍摄的围屋都是客家人的,粤语人群一般自称“围头人”。粤语人群的围村,保留下来的极少,其围内布局象鱼骨分布,追求实用不追求气派。
笋岗老围的开村祖叫何真,《明史何真传》十四年(1354),东莞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贼,何真赴告元朝广州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泥冈(笋岗),何真单独举兵攻王成,不克。
《明史何真传》二十六年,何真复围王成,招募擒王成者,予银钞十千。王成的奴缚王成以出。何真予之银钞,命人架具汤镬,趋烹王成的奴,号于众曰:“奴叛主者视此!”沿海叛贼者皆降。
1387年八月,朱元璋敕封年迈病衰的何真为“东莞伯”,封禄一千五百石,予铁券,内言及“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其余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推诚之心”,并赐第京师。
1388年三月,昔年岭南一代霸主何真去世,享年67岁。朱元璋谕文祭悼,令朝上百官素服三日,以厚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岗,复赠侯爵,谥忠靖。
同时遣官宣祭文:“昔能辑众保有岭南,当朕平定天下之秋,不劳师旅,即全土地以来归,使一方之民得遂安全,可谓识时务者矣。朕嘉尔诚心赐尔官爵,今以年高善终于家,朕甚悼焉。”何真盖棺定论,被誉开国元勋。
何真在外任职、征战多年,其母叶氏携何真的二儿子何华、五儿子何崇在笋岗辟地安居。
何真死后,乡人集资兴建“东莞伯何公祠”,大堂悬挂“开国元勋”牌匾。康熙年间,公祠倾圮。至何真的四世孙何云霖,大创田宅、祠宇,重建“何公祠”,并不断扩建城寨式围屋——元勋旧址,又称“笋岗老围”。
元勋旧址是典型的广府围村建筑,前有门楼,后有神厅,外围原有护河,四角有二层的阁楼。阁楼间以城墙连接,城墙由青砖砌成,城墙宽1.2米,高5米,城的平面呈长方形,面阔68米,进深63.5米,有3条纵巷,6条横巷,3眼水井和140多间民居。
后部建有何氏宗祠,东侧有天后宫。整座围屋建筑雄伟壮观,南面大门外墙用红粉石砌成,门额石匾刻有“元勋旧址”四个大字。
1988年,元勋旧址被列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孙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思想的影响,孙常德由浙江杭州举家徙居南雄珠玑巷,为明朝东莞伯何真赏识,被聘为西席(教师),遂偕家人迁居何真东莞茶山镇圆头山家乡。
从角社村这边到茶山,经过圆头山附近时,一些老人会告诉你,圆头山有一处地方叫梅花地,该处地有五个山岗,摆成梅花瓣图案,是出将封相之风水宝地。
孙常德次子孙贵华,游学来到上沙,看到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秀丽,便在此定居下来。因此地古时为海滩,后有黄沙堆积成沙丘,呈长带状,曾用名长沙,后由于村舍建在沙滩上端而改名上沙。
别名沙溪,因上沙孙氏第八代孙“沙溪”而名,旁边的乌沙村便是叶军长夫人李秀文娘家。
到了第五世房礼赞公搬迁至香山,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市;根据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所载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先辈的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
时隔明朝、清朝两朝之后,又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清初迁海复界后,原住民即本地讲白话的广府人大部分没有迁回来,政府就大力招募北方山区的客家人前来垦荒。客家人康熙以后进入深圳地区开荒,一部分自己新建房屋,另一部分则大量地继承使用或者利用改造原有广府人留下来的屋宇住宅建筑。
不过,广府人的住宅建筑在康熙元年经过官军的破坏、拆毁,虽然有时是象征性的,又经过了八年的荒废,损毁相当严重,所以一般客家人利用广府人的二水归堂建筑,首先要维修的就是门厅的瓦顶,而原有的二水归堂结构复杂,将其简化的最好方法大概就是把腐烂的檐口接上一段椽板,直接顶到主屋的墙上,再做一个木槽或石槽,形成天沟,将雨水导入两侧新建的陶制下水管内,或直接导出侧墙,用鲤鱼等造型的排水口将雨水排出,直接落入侧墙脚下的明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