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 钱 渡 桥

1楼

2楼

文 钱 渡 桥

   听老人们说,文钱渡没建桥之前,过渡人过渡,撑渡人只收每人每次一文钱,来回同等,童叟无欺;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一文钱渡,远近闻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防城街边最古老的渡口之一。收一文钱时我虽然没走过这个渡口,但我听老人们说过;到现在也不知道那时的一文钱与人民币比值等于多少?只听说过文钱渡口名就是由此而得来;不知是民间故意省掉“一”字还是民间说得快听不清?一文钱渡说成了文钱渡,日常与人闲谈时说的基本上相同,要不我不敢跃然纸上。

  文钱渡桥是防城街边三个渡口之中建桥最早的渡口,记得小时候跟随父亲趁防城圩就是从桥上经过,看见文钱渡那桥墩都是圆原木料,外面涂上一层黑色的东西,我问老爸说那些木为什么都是黑的?老爸说那是油漆,应该是防水防腐朽而起保护作用吧?这是否是文钱渡桥的第一座桥?现在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人知道文钱渡第一座桥是什么人设计,什么时候施工建设,我见到的时候文钱渡口只有桥而没有渡船;长大进入中学就读来到防城,看见那八角和观音庙渡口还是人工撑渡,所以我说文钱渡是三个渡口之中建桥最早的渡口。自从文钱渡有了桥,沙江(企沙)、光坡,白沙澫、渔洲坪(现在统称港口)的村民渔民趁防城圩方便多了,再也不受撑渡人的卡控,周边村民群众也能同样得到享受;桥上还能走汽车,骑单车就更不用说了,可谓是真正的便民桥樑。

  1968年广西“322工程”(3月22日)防城至港口路段全线正式动工,同时改建了文钱渡桥,加大了负荷能力,能过载重几十吨的汽车实为罕见。在学校时,星期六、星期日,一有空我们几个要好同学都约同一起去看文钱渡桥建设,开开眼界,扩宽视野。

  2015年12月文钱渡桥再次进行改建,此次改建使用年限为五十年,是使用时间较长的桥樑;也说明有关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之高。突破了当时防城桥樑建设史上技术水平的最高记录吧!

  现在防城街边三个渡口都先后建了桥樑,交通十分便捷,文钱渡桥两头高楼林立,店铺商品琳琅满目,生意红红火火;桥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由此可想象,文钱渡桥是否在竣工五十年后,或者不用等到五十年,根据时代需要,承载能力需要而再次进行改建呢!

                                  

0 引用 只看TA
3楼

  防城街周边有三个渡口,一个是那八角渡口,渡口名称是因为渡那边就有个那八角村;还有一个是观音庙渡口,渡名称是渡那边就有一座观音庙,后来渡口旁边建有一所小学就叫渡口小学。再有一个就是文钱渡口,这个渡口不是很宽,竹篙一撑渡船快要到对岸;与其说是江倒不如说是沟,一条小沟位于冲寨和那里两村之间,所以有人叫冲寨沟渡,也有人叫那里沟渡,渡口不大不小,实际上就是一条所谓的沟,便有人叫蚂蝗沟。这里流传着一个千百年来值得一笑的小故事,也顺便说一下当是渡口的一段小插曲:从文钱渡口溯沟而上,走到一个不远的地方,这里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个地名叫蚂蝗沟的村庄,村里沟两旁的稻田都是“深田”,终年渗出泉水,田里坭湴又凉又深,蚂蝗又多,插禾又长不好,每到插田时节,女人们吃力地拖着被蚂蝗叮咬得又痒又痛的双脚,血流不止,苦不堪言,只好默默忍受;本村有个娘家是某地蚂蝗田村嫁过来的女人,不堪忍受,便埋怨发泄道:真是前世冇修,蚂蝗田(不知她娘家田是否多蚂蝗?)嫁来蚂蝗沟,不插“深田”饿肚煲(娘家人称肚子为肚煲),折堕(埋怨命运逃不出的困境)呵!这句可是既幽默又经典的名言留给世人,后来人把这个千百年的故事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不过现在可好了,听说此村庄已被有关部门补偿征用,户户存款上百万,沟两边的“深田”早已填平,再也不受蚂蝗之苦,这就是我说文钱渡口而引出的故事小插曲。

0 引用 只看TA
4楼

0 引用 只看TA
5楼

0 引用 只看TA
6楼

0 引用 只看TA
7楼

0 引用 只看TA
8楼

0 引用 只看TA
9楼

0 引用 只看TA
10楼

0 引用 只看TA
11楼

这桥己不是渡改桥 的那桥了。

0 引用 只看TA
12楼

原桥木 桥 靠化肥厂这边。

0 引用 只看TA
13楼

  靠近化肥厂这边就是冲寨这边,但现在桥的位置还是原来的位置。

0 引用 只看TA
14楼

乡村文化公:靠近化肥厂这边就是冲寨这边,但现在桥的位置还是原来的位置。

旧桥是木制 造 的

0 引用 只看TA
15楼

0 引用 只看TA
16楼

        我见到的桥墩是木制的,有的还是交叉顶着,桥面底垫层是什么不知道,但桥面上走车、人的是坭沙石铺设,像七十年代坭沙石铺设的公路一样。

0 引用 只看TA
17楼

0 引用 只看TA
18楼

0 引用 只看TA
19楼

     谢谢支持

0 引用 只看TA
20楼

0 引用 只看TA
1/2
返回顶部
一起来拍砖
微信长按二维码进行分享
发帖